台中2017年人口数达278.7万台币,正是超车高雄、成为台湾第二大城,不过短短1年时间,差距幅度也再次增加。根据资料显示,2018年台中总人口已达到280.3万人,成长1.6万人,综观近10年来年年皆保持约2万人上下的新增人口,而高雄最新人口数则是277.3万人,两者人口差距也愈来愈远。
据台中市资料显示,过去成长最快的都是首购推案热区为主,例如北屯区占区域人口总比例10%,去年光是廍子重划区所在的廍子里,即贡献2000人新增人口;其次则是太平新光重划区,以新兴里、新高里等计算,成长约1500人,等于说单单这4平方公里的重划区,贡献了台中人口成长的近5分之1,也相当于2017~2018年高雄全区人口成长3400人。
当地业者表示,两区一向是台中房价最亲民的地区,但近年随着空地逐一开发,商圈发展,已不再荒凉,外地首购族一看多能接受。房仲谢德贤则分析,目前北屯廍子的房价,新房子每坪都有1字头,尤其是宝佳机构最亲民,推案量也相当惊人,其中太平因人口多、机能佳发展较完整,基期稍高,新房门槛普遍较廍子高,每坪2字头上下。
除此之外,台中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比例最快则是南屯单台币2新生里,近年进入交屋移入潮,加上基期低,也有着25%成长,而且不只人口窜升速度快,房价涨幅也是少见,当地重划区首批交屋大楼每坪普遍3字头上下,别墅则是总价3000~4000万台币以上。
台中人口超越高雄原来是这个原因
报载,人口大战,台中市在托育一条龙加持下,短短五年人口窜增,预计日内即可超过高雄成为台湾第二大城。
从台湾时间101年,台中市人口268万4893人,每年以4到5%成长,102年就跳过270万,到106年的6月底,人口为277万6579人,而高雄市从101年的277万8659人,与台中市尚有9万3766的领先,到106年6月底高雄未增反减为277万8023人,双方差距仅有1444人,以台中市成长的幅度,超过高雄市只是早晚的问题。
媒体指出,台中市的人口成长与托育一条龙有关,然托育一条龙要整合是需要有成熟的社福条件,台中市在县市合并前即有全台湾最多的托婴中心及完整的社区保母系统,没有这些条件,托育一条龙是无法整合的。
不仅托婴、托儿,台中市对老人也有较为友善的措施,如台中市拥有最多的社区关怀据点及托老的场所,这些都让年轻的上班族愿意在台中定居养儿育女及奉养长辈的原因,台中市人口的成长,不是单一政策的结果,而是综合就业、托儿、托老等因素。
从省辖市的时代,超高赶北几乎是市长候选人的共同语言,看来人口超高已不再是口号,唯笔者最担心的是建设要配合人口的成长赶上来,如果赶不上就是灾难。
其次,都市不论大小,要有自己的特色,市民对自己生活的城市要有光荣感和幸福感,否则城市的人口再多,缺乏人文的气氛,城市是空洞的。
台中超车高雄,趋势可以持续吗?
“内部事务部”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台中市人口数达277万8182人,首度超越高雄,正式成为台湾第2大都市。超越的数字只有区区的309人,其实,随时可能再被高雄追回。不过,以产业分布与趋势看,台中确实有潜力把高雄越拉越远。
台中市长林佳龙高兴的宣布台中正式登大人,并归功于台中的托育政策。他说说,为提升设籍人口,中市有托育一条龙政策,对生育给予从1-3不等的补助,还提供到宅坐月子服务津贴;托婴中心、协力保母系统、念幼儿园都有程度不等的补助。
其实,良好的托育政策与各种补助,即使确实对设籍人口的增加有帮助,也相当有限,真正让台中超车高雄的关键因素,还是要回到产业发展看。
所有区域发展政策,优先强调的其实是引进支柱型产业;产业带进就业人口,这些人带来食衣住行各方面的需求,从而带动其它消费需求─从餐饮、零售、房地产到休闲的需求全部上来,而因此又会再增加就业者与引进人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具体而微的例子是在各大学周遭形成的商圈,就是典型的引进一个产业(教育),带来有消费能力的工作者(学生的工作是念书),从而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
另一个典范案例是北部的淡海新市镇计划。这个计划是25年前推出的六年国建中最重要的新市镇计划,预计引进30万人口。但实际上开发进度缓慢、人口增加少,最后逼得终止淡海新市镇的后续开发计划。专家就认为这个计划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任何支柱型产业进驻;结果新市镇只能扮演其它地区的住宅区,但交通上距离核心区台北又远又不够方便。一直到近来因淡海轻轨接近通车因素,人口增加才较明显。
因此,产业、经济发展仍是每个地方发展的核心因素,也是驱策人口流出或流入的关键。比较高雄与台中的产业情况,也许可看出一些答案,找出未来可能的趋势。
过去半世纪,高雄的发展远在台中之前,主要产业有两大项:一项是高雄是台化的石化重镇,这个产业数十年来一直是台湾最支柱型产业;第二项是高雄港,以及相应而来的加工出口区。过去数十年,高雄港在全球港口的货柜吞吐量上,一直高居第3名。
而台中虽然有其传统的机械及其它在地产业,同时也有台中港支撑,但台中港的货柜量一直难望高雄港之背,其它产业在规模上亦远逊于石化产业。
不过,近年的产业情况是有变化。高雄的石化产业因环保与污染因素,并不受地方欢迎,产业规模不但难以扩张,反而逐渐萎缩(例如中油五轻就在前年结束)。高雄石化产业停滞难扩张,但却还看不出潜力够、规模也够的替代性产业出现,这可能是高雄未来发展的最大隐忧。
高雄港则是排名逐渐倒退,从2004年的全球第6名到2008年退到12名,现在位居13名,货柜量基本上是停滞现象,而且还看不到反转迹象。但台中则是精密机械产业走红,台中港的散装海运则持续成长,甚至超越传统上居台湾第2名的基隆港。
再比较高雄与台中的科学园区:高雄的南科在1996年动工,20年后成长力道已萎缩;台中的中科则在2002年才由“行政机构”核定成立,现在仍有不少可用土地,只要真能招到厂商,其成长力道仍不小。
而蔡的产业新政策中,几个绿营执政的地方都分到项目,例如桃园有亚洲矽谷、台中有智慧机械与国防的航太部份、台南是绿能、高雄为国防工业中的潜舰国造。坦白说,如果资源下得够,最有希望成长的是台中的部份,因为精密机械与航太原本在中部就有深厚的根基;至于高雄的潜舰国造则被质疑难有成就的声音最盛,未来要扮演高雄新的支柱产业的可能性不大。
虽然高雄市在前瞻计划中,分食到最多的预算,但这些预算都是作轨道建设;以预算性质看,轨道建设支出是资本支出;但以产业观点看,轨道建设算是一种消费支出;纵然让高雄成为宜居城市,对吸引人口不无帮助,但其效益还是远不如一个强势、有规模的产产业带来的人口效益。
台中人口暂时超越高雄数百人,高雄要再超车其实不难;但以两地产业发展趋势看,其实台中持续吸引人口流入的能力确实高于高雄。如果高雄待石化停滞萎缩后再无新产业,高雄港亦不可能风华再现,高雄恐难反转趋势。长期而言,台中人口超越高雄只会越来越多。看看台中超车高雄,地方首长在争抢前瞻的同时,更当思其中真正的关键,想想自己能发展出什么有利基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