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主义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惟,让历任将无限制增加大学院校当成德政;然而少子化趋势,却让高达四二%的大学可能因招生不足而经营困难。 没有学生的学校,因教育部不愿当关闭大学的坏人,只能继续苟活,然而因为各项资源不足,却已经毫无生机。 你的孩子,读的也是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大学吗?
这个数字叫人心惊:台湾的大学在学人数未达六千人、无法损益两平、可能面临倒闭危机的高达四二%。 也就是说,现有一六三所大学中,几乎有一半是苦撑待变,在生死线前挣扎、徘徊着。
三十五万位置抢十五万学生
私立大学即将倒光光?
这不是危言耸听。 依据统计数据,大学入学人数约略等于出生人口数乘上○. 七五。 过去十多年来,入学人数逐年呈现下滑趋势,大学数量却与日俱增。 目前,台湾各大学院校录取名额共约三十五万,实际注册约三十万人。 而高等教育遭受第一波少子化强烈冲击,将出现在二○一六年,届时将有十万个学生缺额,让已经营得很辛苦的私校剉咧等。
而到二○二三年,考大学的学生更将只剩下十五万人,若大学数目不减,大学生缺口高达二十万个。
私校经营有一定的门槛,不符经济规模的、学生人数在五千人以下的学校会亏损,私立开南大学校长高安邦说,他心目中私校的最适规模是一万五千人。
前中研院院长李远哲也认为,学校收入来源主要是学费加上教育部补助,如果学生人数在五千人以下的学校,很难生存。
真理大学宗教系主任蔡维民更进一步计算,学生人数六千人收支可以打平,八千人可以开始有盈余。
如果保守地把六千人当作是大学生存的门槛,那么摊开去年一六三所大学学生人数统计表,不分公私立,人数在六千人以下的比重高达四成二。
对此,多位在私校任职的教授更忧心忡忡指出,这股倒风可看出趋势:东倒西歪,由南向北,先技职体系后高教体系,最后就天下为公,公立大学独强。 看来,前一阵子哗然四起的大学倒一半,已经快要不是魔咒了,若不采取任何有效作为,可能会一语成谶!
技院、专科、高职 统统变大学
扩大窄门让市场供需失衡
但大学数量供过于求的情况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除了举世皆然的少子化趋势作祟,让台湾以每年约略减少一万多名学生的速度流失生源,需求减少外,更重要的是供给增加。
““立法院””教育委员会立委管碧玲指出,早年只有党党国大老可以兴学,后来因为教育经费不足,引进私人企业资金挹注,并在一九九一年全面开放私人兴学,让大学学籍普遍化成为高等教育重要政策,是造成现在大学数量过多的根源。
以真理大学为例,前身是淡水工商管理学院(原来的淡专),九六年购买了台南麻豆第二校区,为的就是希望能开设新系所,增加教学、研究、活动空间,以符合升格为大学的要件。 当时,很多都会型、专科、技职学校为了顺利升格,纷纷往中南部购置第二校区。 那一波,十年之间台湾的大学家数多了近三十家,宗教团体、企业、政治人物都在兴学,还有一些专科技职学校也为垂直整合开办新大学。
后来,民进党为落实阿扁拉近城乡教育差距的一县一大学政见,又陆续开放升格,再多十几家科技大学,最后终于搞成遍地开花、大学录取率几乎百分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