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凤山东便门城内之巷道,此处在清朝时,是大陆驶往凤山新城的帆船,上岸必经之路,许多来自唐山打铁师傅,因打铁工具十分笨重,为了避免长途搬运,即就地落户,形成打铁市集。因此自清朝直到台湾早期农业时代,打铁业正是黄金期,一支较大型的铁器收入,可维持一家人一天的生计,且农具品供不应求,须用订单排期交货,是个吃香的行业。
随著农业机械化的来临,传统打铁业的产品虽然坚固耐用,但终难抵挡机器压制的日产量和低廉的成本,而且,所谓“打铁趁热”,打造铁器都是高温环境,年轻人大多不愿处在汗流浃背的工作环境、承袭劳力高,收入低的行业,所以不少打铁店为了生计,纷纷转行转业,目前凤山打铁街剩六家打铁店继续营业,仍保留大型焠鍊铁器的机械,接受不同于机械制品或是机械无法制作的铁器。
位于东便门附近有一条约米的打铁街,历史悠久,其打铁街原为大陆先民来台,由于身上的家当只有一些工具,没有其他谋生能力,便在此地以打铁为生;打铁街的鼎盛的时侯为日据昭和时期,打铁店多达家,但时代变迁,热门的打铁业因工业的进步而逐渐落没,目前仅存几家打铁店,仍延续传统,在高温的鼓风炉环境下,挥汗赤膊在打铁,由于他们的坚持与守护,也创造了当地的观光,游客来到这里参观,便也会买个打铁的纪念品回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