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清道光20年(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为当时台湾清军为抵御英军所建设的海防措施之一,炮台组成分成主体及护城石堤两部分,护城石堤呈狭长状南北延伸,炮台主体择位在水池公园旁,由花岗石砌成,北面石堤以咾咕石、三合土建筑而成,留有射口且设有栅门挡水,为直辖市市定古迹,有别于亿载金城的西式近代炮台,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旧式中式炮台的后期代表作。
此处原是安平海岸重要海防设施,后因台江内海逐渐淤积而失去功能。曾经威风凛凛的炮台在此见证沧海桑田的变化,也成为游客遥想过往的好地方。
砲台位于今日的台南市安平区西门里安平小段之七地号,因道光年姚莹为防英军而建,号称天险的鹿耳门,后来逐渐淤塞,进而积沙成陆,成为废港,现列为三级古迹。位在台湾城残迹西侧,砲台护城石堤呈狭长状南北延伸,安平小砲台包括砲台主体及北面的护城石堤。现存的砲台台基是由花岗石砌筑成,采用丁顺交砌方式,丁头与台基最上层二度丁砌石料外凸,造型上颇具匠心。砲台上齿形排列的雉堞,虚实相间,气势雄伟,可惜安置在台上的铸铁砲并非原物,是后人为壮声势而移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