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车流繁忙台14线的小巷里,聚集了一个原住民赛德克族的小部落--清流部落,这个部落也是雾社事件之后没有迁走的六个部落其中之一。在清流部落里,可见原住民小孩嬉戏其中,他们睁着大眼睛,有着不怕生的活泼个性。
我们来到位于部落里的阿岚工作室拜访皮凋艺术家姜俊伟。走进工作室,墙上与展示柜里挂满着姜俊伟及夫人的皮凋与布织作品,还有许多饶富原住民风情的饰品,颇有博物馆在我家的风味。
接触原住民皮凋已经有五年时间的姜俊伟,从小就对美术及原住民母文化有极大的兴趣,且最近几年一直在从事部落纪录片的拍摄工作,藉由影片来记录部落文化,也曾经帮仁爱乡内许多小学从事围墙或是墙壁彩绘的工作;此外,他也进行将近二年的部落田野工作与物织调查,他说:每五个原住民中就有一个是工艺家,有这么多的人有这些才能却因环境因素而埋没,所以才想藉由田野工作去发掘这些人才,同时鼓励部落的族人开始去做这些工艺活动。
谈到为何会进入皮凋这个领域时,姜俊伟说,之前一直有在接触木凋凋刻,后来认识了许多从事皮凋工艺的朋友后开始涉猎原住民皮凋,也到了原住民技艺中心学习相关的技术与知识,让自己更具备进行社区推广的能力。
看着墙上凋刻细腻的创作,每一件的背后,都述说着意义深远的部落故事。
姜俊伟说,他创作的内容,都是非常生活化的题材,但这些画面都相当具有代表性与象徵性,而拍摄纪录片时观察与参与的工作以及一些文献照片的资料,都可以帮助自己找寻一些创作的灵感与想法。
他说:有一些画面,看似很平常,但却是一种记忆,一种深深埋藏于人们心中的记忆,而我的创作,就是要唤醒人们的记忆。
他指着曾获得2000年台北原住民工艺设计竞赛第一名的作品《传承、母性、筑梦》说,这幅作品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纹面的原住民妇女双手正在捻苎麻线,背后则用竹篓背着一个熟睡中的小孩,然而,这看似平凡的画面,却正在述说一个充满母亲与部落文化的故事。
姜俊伟说:现在正看着这画面的人,就如同被母亲背着的小孩,当小孩醒来之后,是否还能看到这幅景象?
以前赛德克的女人必须必备多种技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她要先会捻线,然后学会织成一块布,然后再举行纹面的仪式,如此一来她才真正成年,也可以结婚、为人母了。
他继续表示,以往部落女人都必须进行农事生产,所以将小孩背在竹篓里在耕地间往返,即使不是在农作时间也要拿着苎麻不断编织,所以他所创作的画面,不但是过去每一个族人共同的记忆,也将一个母亲的慈爱与辛劳无疑的表露出来。
看着这个画面,原来,一种深深的情感正从里面不断的昇华,这些一笔一画、每一个色彩,不正是在延续每一个生命以及那些永恒的意识吗?
关于个人最大的价值,姜俊伟说:我所注重的,就是分享这两个字。台湾是个有着多元文化的地方,也是它可爱之处,藉由皮凋先从自己部落开始,再慢慢延伸到其他个部族文化,包括其他原住民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等等,藉由工艺艺术,达到文化分享的目标。
确实,每一个文化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藉由记忆与情感外化象徵的艺术作品让每个人都可以一同分享,除了传达了记忆与感情,不也让人们体会出什么是文化的意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