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庙为清道光年间五年岁贡曾玉音与好友组成的文蔚社以及文炳社两个文社共同筹资合建的,总面积1900坪,为一土角造古代宫殿式庙宇,奉祀文昌帝君。庙的建材以花岗岩居多,或作石板、或作石鼓,同治10年文蔚、文炳二社共同设立的的匾额天下文明及通往大殿的两个瓶形侧门都值得赏玩。而最特殊的是文昌庙庙门前塑造了许多可爱的动物,环绕武曲池,为古老的庙宇增添了许多活泼的气氛。
台中市文昌公庙,位於南屯区南屯里文昌街100号。南屯区昔为平埔族巴布萨人猫雾社之猎场,清领(1684)後,汉人入垦日盛,於雍正四年(1726)即开垦有成,建立万和宫(今万和路一段51号,市定古迹),供奉妈祖。又本地为昔日半线城(今彰化)至葫芦墩街(今丰原)之中途站,以打制犁头等农具闻名,故称犁头店街。
据清道光《彰化县志》卷五〈祀典志〉所载,清道光以前,彰化县内共有七座文昌帝君祠,其中一在犁头店街,嘉庆二年,岁贡生曾玉音等捐建。可知犁头店文昌祠由岁贡曾玉音发起倡建於嘉庆二年(1797),与西螺街外之文昌祠同为彰化县内最早建立之文昌帝君祠,为今台中地区文化之发祥地。
创建之初,系由简姓族人以其洪源一世祖简会益与先祖南京主事简贵信之名义捐献基地,并由岁贡曾玉音集资,择址於今南屯市场处建庙,命名为犁头店文昌祠,即本庙创建之名。依大正13年(1924)版《宗教台帐》记载之祠会组织,有嘉庆19年 (1814)由陈日新创设新兰社。嘉庆24年(1819)由张天德发起创立腾起季(又名文林社)。
同治6年(1867)成立「崇文社」。光绪2年 (1876),由乌日区学田庄陈吉辉发起成立「大观社」。由各社集资购置田地,其放租与收成所得,於文昌祠厢房设置乡学,聘请地方硕儒执教,推动地方文风,培育英才。并每年在文昌祠举行两次乡试,颁发膏火(学费)奖励,促使地方人才辈出,而享有台中地区文化发祥地之盛名。而大观社为本庙唯一仅存之祠会,每年农历8月10日於本庙举行祭典。
乙未(1895)割让後,台湾与澎湖成为日本殖民地。日治明治三十一年(1898)借用本庙为「犁头店公学校」校舍,明治三十八年(1905)始迁至今南屯小学现址。
文昌祠的建物格局与建地面积之考据,依日治大正年间调查之《宗教台帐》记载,已发展为坐东北朝西南,三开间正殿带拜亭及左右两厢房,庙前并有一堵照壁,建物共约94坪,整体占地则约660坪,庙域堪称宏敞。而当时所奉祀之主神,仅有梓潼帝君、朱衣帝君、魁斗君等三尊神像。
交通:开车:由中清交流道下高速公路,直行至文心路左转,见到昌平路左转即可抵达。
搭车:可搭乘台中客运14、34线或仁友客运3、27线。